中国甲状腺癌人数飙升,女性尤其多,到底为什么?

View :1637

甲状腺癌越来越多,和补碘有没有关系?

如何在漏诊和过度筛查之间寻找平衡?

什么患者需要碘131治疗?

甲状腺癌有哪些最新靶向疗法?

桥本甲状腺炎会不会变成甲状腺癌?

80后菠萝博士 | 撰文

菠萝因子 | 来源

访谈嘉宾:陈立波教授

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问:现在大家发现身边的甲状腺癌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和补碘过度有没有关系?
陈教授:在过去30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快速上涨的态势。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行榜里,甲状腺癌已位列第三,男女比例大概在1:3。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高分辨率超声筛查技术在体检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甲状腺癌是惰性的肿瘤,有时候终身可能都不会被发现,很多人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2  电离辐射。会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肿瘤的发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当地甲状腺癌发病率马上就上去了。

 3  遗传易感性。有甲状腺癌遗传背景的情况下,子代发生甲状腺癌的几率可能要比没有甲状腺癌背景的家庭来得高。

 4  常见的甲状腺慢性炎症,例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即桥本氏病)和随之而来的TSH升高及其对甲状腺细胞的长期刺激,也可能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生。

 5  女性的特有生育过程、人们长期的精神压力和高碘饮食等因素也被认为和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

当然,肿瘤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也非常复杂,我们现有的认知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和不够正确的地方。

问:什么地区的人补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陈教授:补碘要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就是看地域分布,比如沿海地区水、食物里面甚至空气里面含碘量已经足够,但内陆地区要考虑另外补充。
因人而异,就是不同的人或者是人的不同阶段对碘的需求量不同,比如孕妇需要更多的碘,因为胎儿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需要母体甲状腺激素的支持,此时对碘的需求量是明显增加的。
问:如何在漏诊和过度筛查之间寻找平衡?
陈教授:超声筛查是发现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超声筛查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在有 “甲状腺癌海啸” 之称的韩国,已经取缔了对甲状腺进行常规超声筛查。
在中国,“以人为本” 一直是我们的思维传统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反对两个极端:要么对所有的人都做筛查,要么对所有的人都不做筛查。现实的难点在于我们如何对 “度” 进行把握。
为了把这个理念付诸实践,我们通常会选择对合适的人群开展合理的筛查。所谓合适的人群,是指具有甲状腺癌相关临床表现和具有各种罹患甲状腺癌风险因素的人。而所谓合理的筛查,是指有序采用超声、血液学、细针穿刺等必要检查手段。此外,对筛查出的结节进行性质的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决定适当的随访频率和处置方案,不可违反医疗原则。不可人为创造需求。
在治疗方面,东西方在 “度” 的把握上也有一定差异。比如,甲亢的碘-131治疗,西方基本都是一步到位,直接用过量的碘-131将甲亢患者治成甲减,然后终生口服甲状腺素。但我们惧怕从一种病态走向另一种病态,希望通过对方案的优化,尽可能实现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正常,无需依赖或者尽可能少地依赖药物 “进口”。所以,在很多医疗实践活动中,我们选择的标准更高,实践起来更难。
问:如果母亲是甲状腺癌,子女的风险会不会更高?需要从什么年龄开始做检查?
陈教授:回答是肯定的。建议她的子代去做一下超声检查。如果有问题,就可以早发现早处理,一般对患者的生存不会构成威胁。如果等出现了相应的症状再去进行处置,就不一定来得及了。尽管是惰性的肿瘤,但还是一部分人会出现复发、转移。之前,有人说甲状腺癌是 “幸福癌” “懒癌”。实际上有点绝对化了,我们对晚期的病人的处置并不轻松。
对于髓样癌而言,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甚至在胚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筛查了。但是对于乳头状或者滤泡状癌等分化型甲状腺癌而言,通常用不着那么着急,可以在成年之后再做筛查。
问:碘-131治疗有哪些具体应用情形?
陈教授:大家都知道,甲状腺细胞天生就有摄取并利用碘进行甲状腺激素合成的能力。甲亢和高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仍然保留了这个特性,这就为碘-131治疗甲亢和高分化甲状腺癌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里说所的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在病理上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和嗜酸细胞癌。这样的患者术后还常常需要进行碘-131治疗。
为了实现精准施治,我们通常要对术后患者进行疾病状态评估。在此基础上,才能和以下三种碘-131治疗的具体临床应用情形做好关联。
第一种情形,是术后残留甲状腺的碘-131消融。它的目的是为疾病的随访监测提供便捷而可靠的指标。换句话说,在没有显著干扰的前提下,如果血清甲状腺蛋白都测不出来了,那就可以判断这个病人的甲状腺癌已经治愈了,这样就会显著降低患者的随访的频率和检查强度。
第二种情形,是生化疾病的碘-131辅助治疗。它是将术后体内可能存在的那些尚未被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隐匿性病灶扼杀在萌芽之中,达到降低肿瘤复发风险的目的。理念上有些类似于肿瘤术后的辅助化疗,只是我们使用的药物为碘-131而已。
第三种情形,就是对那些无法手术切除的残留、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病灶实施碘-131溶瘤治疗。无论摄碘病灶位于哪里,碘-131都可以实现定点爆破,精准打击,从而起到延长甲状腺癌患者生存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当然,万事有利必有弊。碘-131是一种诊疗一体化的放射性核素,在给病人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具有潜在辐射危害。为此,我们会将那些接受大剂量碘-131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收治在具有充分防护条件的专用病房进行3-7天的隔离观察。出院后,通常还要求病人单独房间居住1-2周。
问:碘-131治疗整体效果如何?
陈教授:效果很不错。碘-131有一个特点,它既能发射治疗用的β射线,还能发射用于成像的伽马射线,实现诊治一体化。
这个特点让碘-131治疗有别于其他的治疗,我们在治疗前往往就可以对疗效做到心中有数了。
碘-131残甲消融成功率很高,我们通常一次治疗就可以达到90%以上的成功率;碘-131辅助治疗可以让80%的患者免除复发风险。
碘-131溶瘤治疗可以让60%以上患者获得生化缓解,让近90%患者获得疾病控制。
问:一般情况下手术后什么时候开始用辅助治疗?
陈教授:甲状腺癌和其他的肿瘤不太一样,病人生存期比较长,短时间内想拿到有差异性的研究结果很难。经过10年的研究,我们也是去年才刚把这个概念明确。
我们的研究结论就是全甲切除或者是近全切的病人,如果停用优甲乐一个月之后,在TSH刺激状态下,肿瘤指标甲状腺球蛋白超过10ng/mL,影像学检查没有提示有病灶在体内存留,恰恰就是辅助治疗的合理适应症。我把它叫做不明原因高甲状腺球蛋白血症。
现在来看,要么在吃着甲状腺激素(包括优甲乐、雷提斯等等)时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超过1ng/mL,要么在停用这种药物后4周,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已经超过10ng/mL,我们建议做碘131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最重要的目的是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如果肿瘤太小,影像学检查是看不出来的。但是碘-131通常不受肿瘤大小影响。只要有这个肿瘤细胞存在,它就会被碘-131定点爆破,复发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不做碘131治疗和做碘131治疗两组病人的复发风险完全不一样,前者有20%-30%,后者只有百分之2%-3%。而在病灶很小的时候治愈率是非常高的,而等到复发了再做治疗,难度就大大增加,甚至有些病人会治不好。
问: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例如髓样甲状腺癌RET突变,除了手术、碘-131治疗以外,应不应该考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陈教授:靶向治疗已成为近10余年甲状腺癌治疗领域最为活跃的分支,进展十分迅速。
在靶向治疗发展历程中,刚开始只有以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增殖为主要抗肿瘤机制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可以使用,比如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后来有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安罗替尼、索凡替尼等,这些药物的抗肿瘤效应和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的作用是明显的。
最近1-2年,随着多靶点药物耐药问题的发现和更高安全性需求的提出,具有特定靶点的单激酶抑制剂被陆续推荐出来。比如,拉罗替尼、普拉替尼和塞帕替尼等高选择性单靶点药物也已陆续应用于临床。
我们在临床上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药物选择。多靶点药物的使用并不需要有特定的基因突变;但是对于单靶类的药物,必须要严格筛选出那些基因突变阳性的病人才能用。
当然,任何一种靶向药物都有耐药或疗效不佳的情形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免疫治疗应运而生。然而,分化型甲状腺癌由于肿瘤突变负荷和PD-L1表达水平低,单纯使用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只有10%左右。即使对于肿瘤突变负荷和PD-L1表达水平相对高些的低分化和未分化癌,目前主流方案还是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行联姻,即所谓靶免联合,希望产生协同效果。
有 “可乐组合” 或 “王炸组合” 之称的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方案在小样本研究中获得了不错的疗效,后续能否顺利开展临床应用还需要大样本和设计良好对照的临床试验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充分证实。
问:手术以后出现水肿怎么解决?
陈教授:出现水肿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因为甲状腺被手术拿掉了,体内失去了甲状腺激素的来源。手术以后出现水肿,很有可能要么因为甲状腺素启用不及时,要么因为剂量用低了。
很多患者在手术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补充甲状腺素,也不知道该吃多少,我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说。
第一,在手术之后第一天就要启用。第二,在剂量上面根据手术方式和体重来决定。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甲切除术,另一种叫一侧腺叶切除术。如果做了全甲切除,就按照每公斤体重2微克的标准来服用甲状腺素片;如果是后者,就按照每公斤体重1微克的标准来服用甲状腺素片。剂量上可能做不到绝对,接近就行。以后门诊时,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做剂量的微调和方案的优化。
问:关于桥本甲状腺炎,诊断后有什么治疗方法吗?会不会变成甲状腺癌?
陈教授:慢性炎症是甲状腺癌一个很重要的诱发原因,差不多有25%的甲癌患者合并有桥本,这一点在亚洲国家特别突出。
桥本病人在做超声的时候,常常发现颈部淋巴结会有一点点肿大,也不要紧张,因为慢性炎症常常会导致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这个和甲状腺癌转移所致淋巴结肿大是不一样的。
在做颈部超声的时候,常常是甲状腺和淋巴结一起看。甲状腺癌有它特异性的超声特点,比如低回声、形态不规则、淋巴结异常,有一些钙化、甚至液化等表现,有经验的医生非常容易鉴别出来。
有时候也有些鉴别难度,必要的时候会采取细针穿刺,看一下细胞形态,甚至做基因检测,协助我们把诊断做得尽可能的明确,对后面的随访和处置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问:甲状腺术后服用优甲乐,TSH控制在多少比较好?
陈教授:甲状腺手术后,患者服用优佳乐或者雷替斯是 “终身大事”。这不光是一种必要的替代,有的时候还有抑制肿瘤的生长的作用。肿瘤生长依赖于TSH,所以通常情况下要将TSH控制得非常低,但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这么要求。
如果经过处理以后,病人已经治愈了,这样的病人我们只要求他将TSH水平控制在正常值的下半段,也就是0.5-2.0就可以了。相反这个病人依然有生化疾病存在的可能,或者是依然还有结构性的病变(体内还有转移灶),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求TSH控制在0.1甚至0.05以下。
问:十字花科的食物是不是不应该多吃,例如包菜、西兰花等,在饮食上有什么禁忌吗?
陈教授:我们对饮食的要求有两点。一是针对手术后发生乳糜漏患者。为了防止出现乳糜漏加重,我们要求此类患者低脂饮食,否则回流的淋巴液特别多,有时会导致乳糜的漏出量增加,影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和伤口愈合速度。
第二个就是碘-131治疗前后的各一个月。我们要求患者低碘饮食,是因为担心稳定性碘进去以后,会把靶位给占满。那么放射性碘进入体内以后就没有位置可坐,难以发挥治疗作用。低碘饮食主要是控制紫菜、海带这些含碘量高的食物,十字花科没有禁忌。

甲状腺癌越来越多,和补碘有没有关系?

如何在漏诊和过度筛查之间寻找平衡?

什么患者需要碘131治疗?

甲状腺癌有哪些最新靶向疗法?

桥本甲状腺炎会不会变成甲状腺癌?

80后菠萝博士 | 撰文

菠萝因子 | 来源

访谈嘉宾:陈立波教授

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问:现在大家发现身边的甲状腺癌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和补碘过度有没有关系?
陈教授:在过去30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快速上涨的态势。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行榜里,甲状腺癌已位列第三,男女比例大概在1:3。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高分辨率超声筛查技术在体检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甲状腺癌是惰性的肿瘤,有时候终身可能都不会被发现,很多人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2  电离辐射。会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肿瘤的发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当地甲状腺癌发病率马上就上去了。

 3  遗传易感性。有甲状腺癌遗传背景的情况下,子代发生甲状腺癌的几率可能要比没有甲状腺癌背景的家庭来得高。

 4  常见的甲状腺慢性炎症,例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即桥本氏病)和随之而来的TSH升高及其对甲状腺细胞的长期刺激,也可能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生。

 5  女性的特有生育过程、人们长期的精神压力和高碘饮食等因素也被认为和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

当然,肿瘤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也非常复杂,我们现有的认知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和不够正确的地方。

问:什么地区的人补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陈教授:补碘要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就是看地域分布,比如沿海地区水、食物里面甚至空气里面含碘量已经足够,但内陆地区要考虑另外补充。
因人而异,就是不同的人或者是人的不同阶段对碘的需求量不同,比如孕妇需要更多的碘,因为胎儿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需要母体甲状腺激素的支持,此时对碘的需求量是明显增加的。
问:如何在漏诊和过度筛查之间寻找平衡?
陈教授:超声筛查是发现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超声筛查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在有 “甲状腺癌海啸” 之称的韩国,已经取缔了对甲状腺进行常规超声筛查。
在中国,“以人为本” 一直是我们的思维传统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反对两个极端:要么对所有的人都做筛查,要么对所有的人都不做筛查。现实的难点在于我们如何对 “度” 进行把握。
为了把这个理念付诸实践,我们通常会选择对合适的人群开展合理的筛查。所谓合适的人群,是指具有甲状腺癌相关临床表现和具有各种罹患甲状腺癌风险因素的人。而所谓合理的筛查,是指有序采用超声、血液学、细针穿刺等必要检查手段。此外,对筛查出的结节进行性质的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决定适当的随访频率和处置方案,不可违反医疗原则。不可人为创造需求。
在治疗方面,东西方在 “度” 的把握上也有一定差异。比如,甲亢的碘-131治疗,西方基本都是一步到位,直接用过量的碘-131将甲亢患者治成甲减,然后终生口服甲状腺素。但我们惧怕从一种病态走向另一种病态,希望通过对方案的优化,尽可能实现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正常,无需依赖或者尽可能少地依赖药物 “进口”。所以,在很多医疗实践活动中,我们选择的标准更高,实践起来更难。
问:如果母亲是甲状腺癌,子女的风险会不会更高?需要从什么年龄开始做检查?
陈教授:回答是肯定的。建议她的子代去做一下超声检查。如果有问题,就可以早发现早处理,一般对患者的生存不会构成威胁。如果等出现了相应的症状再去进行处置,就不一定来得及了。尽管是惰性的肿瘤,但还是一部分人会出现复发、转移。之前,有人说甲状腺癌是 “幸福癌” “懒癌”。实际上有点绝对化了,我们对晚期的病人的处置并不轻松。
对于髓样癌而言,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甚至在胚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筛查了。但是对于乳头状或者滤泡状癌等分化型甲状腺癌而言,通常用不着那么着急,可以在成年之后再做筛查。
问:碘-131治疗有哪些具体应用情形?
陈教授:大家都知道,甲状腺细胞天生就有摄取并利用碘进行甲状腺激素合成的能力。甲亢和高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仍然保留了这个特性,这就为碘-131治疗甲亢和高分化甲状腺癌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里说所的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在病理上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和嗜酸细胞癌。这样的患者术后还常常需要进行碘-131治疗。
为了实现精准施治,我们通常要对术后患者进行疾病状态评估。在此基础上,才能和以下三种碘-131治疗的具体临床应用情形做好关联。
第一种情形,是术后残留甲状腺的碘-131消融。它的目的是为疾病的随访监测提供便捷而可靠的指标。换句话说,在没有显著干扰的前提下,如果血清甲状腺蛋白都测不出来了,那就可以判断这个病人的甲状腺癌已经治愈了,这样就会显著降低患者的随访的频率和检查强度。
第二种情形,是生化疾病的碘-131辅助治疗。它是将术后体内可能存在的那些尚未被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隐匿性病灶扼杀在萌芽之中,达到降低肿瘤复发风险的目的。理念上有些类似于肿瘤术后的辅助化疗,只是我们使用的药物为碘-131而已。
第三种情形,就是对那些无法手术切除的残留、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病灶实施碘-131溶瘤治疗。无论摄碘病灶位于哪里,碘-131都可以实现定点爆破,精准打击,从而起到延长甲状腺癌患者生存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当然,万事有利必有弊。碘-131是一种诊疗一体化的放射性核素,在给病人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具有潜在辐射危害。为此,我们会将那些接受大剂量碘-131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收治在具有充分防护条件的专用病房进行3-7天的隔离观察。出院后,通常还要求病人单独房间居住1-2周。
问:碘-131治疗整体效果如何?
陈教授:效果很不错。碘-131有一个特点,它既能发射治疗用的β射线,还能发射用于成像的伽马射线,实现诊治一体化。
这个特点让碘-131治疗有别于其他的治疗,我们在治疗前往往就可以对疗效做到心中有数了。
碘-131残甲消融成功率很高,我们通常一次治疗就可以达到90%以上的成功率;碘-131辅助治疗可以让80%的患者免除复发风险。
碘-131溶瘤治疗可以让60%以上患者获得生化缓解,让近90%患者获得疾病控制。
问:一般情况下手术后什么时候开始用辅助治疗?
陈教授:甲状腺癌和其他的肿瘤不太一样,病人生存期比较长,短时间内想拿到有差异性的研究结果很难。经过10年的研究,我们也是去年才刚把这个概念明确。
我们的研究结论就是全甲切除或者是近全切的病人,如果停用优甲乐一个月之后,在TSH刺激状态下,肿瘤指标甲状腺球蛋白超过10ng/mL,影像学检查没有提示有病灶在体内存留,恰恰就是辅助治疗的合理适应症。我把它叫做不明原因高甲状腺球蛋白血症。
现在来看,要么在吃着甲状腺激素(包括优甲乐、雷提斯等等)时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超过1ng/mL,要么在停用这种药物后4周,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已经超过10ng/mL,我们建议做碘131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最重要的目的是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如果肿瘤太小,影像学检查是看不出来的。但是碘-131通常不受肿瘤大小影响。只要有这个肿瘤细胞存在,它就会被碘-131定点爆破,复发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不做碘131治疗和做碘131治疗两组病人的复发风险完全不一样,前者有20%-30%,后者只有百分之2%-3%。而在病灶很小的时候治愈率是非常高的,而等到复发了再做治疗,难度就大大增加,甚至有些病人会治不好。
问: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例如髓样甲状腺癌RET突变,除了手术、碘-131治疗以外,应不应该考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陈教授:靶向治疗已成为近10余年甲状腺癌治疗领域最为活跃的分支,进展十分迅速。
在靶向治疗发展历程中,刚开始只有以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增殖为主要抗肿瘤机制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可以使用,比如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后来有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安罗替尼、索凡替尼等,这些药物的抗肿瘤效应和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的作用是明显的。
最近1-2年,随着多靶点药物耐药问题的发现和更高安全性需求的提出,具有特定靶点的单激酶抑制剂被陆续推荐出来。比如,拉罗替尼、普拉替尼和塞帕替尼等高选择性单靶点药物也已陆续应用于临床。
我们在临床上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药物选择。多靶点药物的使用并不需要有特定的基因突变;但是对于单靶类的药物,必须要严格筛选出那些基因突变阳性的病人才能用。
当然,任何一种靶向药物都有耐药或疗效不佳的情形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免疫治疗应运而生。然而,分化型甲状腺癌由于肿瘤突变负荷和PD-L1表达水平低,单纯使用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只有10%左右。即使对于肿瘤突变负荷和PD-L1表达水平相对高些的低分化和未分化癌,目前主流方案还是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行联姻,即所谓靶免联合,希望产生协同效果。
有 “可乐组合” 或 “王炸组合” 之称的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方案在小样本研究中获得了不错的疗效,后续能否顺利开展临床应用还需要大样本和设计良好对照的临床试验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充分证实。
问:手术以后出现水肿怎么解决?
陈教授:出现水肿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因为甲状腺被手术拿掉了,体内失去了甲状腺激素的来源。手术以后出现水肿,很有可能要么因为甲状腺素启用不及时,要么因为剂量用低了。
很多患者在手术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补充甲状腺素,也不知道该吃多少,我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说。
第一,在手术之后第一天就要启用。第二,在剂量上面根据手术方式和体重来决定。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甲切除术,另一种叫一侧腺叶切除术。如果做了全甲切除,就按照每公斤体重2微克的标准来服用甲状腺素片;如果是后者,就按照每公斤体重1微克的标准来服用甲状腺素片。剂量上可能做不到绝对,接近就行。以后门诊时,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做剂量的微调和方案的优化。
问:关于桥本甲状腺炎,诊断后有什么治疗方法吗?会不会变成甲状腺癌?
陈教授:慢性炎症是甲状腺癌一个很重要的诱发原因,差不多有25%的甲癌患者合并有桥本,这一点在亚洲国家特别突出。
桥本病人在做超声的时候,常常发现颈部淋巴结会有一点点肿大,也不要紧张,因为慢性炎症常常会导致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这个和甲状腺癌转移所致淋巴结肿大是不一样的。
在做颈部超声的时候,常常是甲状腺和淋巴结一起看。甲状腺癌有它特异性的超声特点,比如低回声、形态不规则、淋巴结异常,有一些钙化、甚至液化等表现,有经验的医生非常容易鉴别出来。
有时候也有些鉴别难度,必要的时候会采取细针穿刺,看一下细胞形态,甚至做基因检测,协助我们把诊断做得尽可能的明确,对后面的随访和处置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问:甲状腺术后服用优甲乐,TSH控制在多少比较好?
陈教授:甲状腺手术后,患者服用优佳乐或者雷替斯是 “终身大事”。这不光是一种必要的替代,有的时候还有抑制肿瘤的生长的作用。肿瘤生长依赖于TSH,所以通常情况下要将TSH控制得非常低,但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这么要求。
如果经过处理以后,病人已经治愈了,这样的病人我们只要求他将TSH水平控制在正常值的下半段,也就是0.5-2.0就可以了。相反这个病人依然有生化疾病存在的可能,或者是依然还有结构性的病变(体内还有转移灶),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求TSH控制在0.1甚至0.05以下。
问:十字花科的食物是不是不应该多吃,例如包菜、西兰花等,在饮食上有什么禁忌吗?
陈教授:我们对饮食的要求有两点。一是针对手术后发生乳糜漏患者。为了防止出现乳糜漏加重,我们要求此类患者低脂饮食,否则回流的淋巴液特别多,有时会导致乳糜的漏出量增加,影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和伤口愈合速度。
第二个就是碘-131治疗前后的各一个月。我们要求患者低碘饮食,是因为担心稳定性碘进去以后,会把靶位给占满。那么放射性碘进入体内以后就没有位置可坐,难以发挥治疗作用。低碘饮食主要是控制紫菜、海带这些含碘量高的食物,十字花科没有禁忌。
问询(英文)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