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为何青睐杭州?

2023.05.30

阅读量 :1970

高铁让地理距离不再遥远,朝发便可夕至;智能手机让人际联系更为便捷,天涯不过咫尺……不断更迭的科技,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正为我们的生活,以及观察世界的方式,提供着极大的便利和可能性。锚定“两个先行”,突出创新制胜,杭州在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征途中,零光片羽令人振奋和惊喜,未来更加可期。

余杭:“之江”的“黑科技”魔力

“一颗实验室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始终为中国的创新发展而跳动。”2022年6月,新华社《半月谈》刊发文章这样形容之江实验室5年的成长。

“之江瑶光”OS智能计算操作系统正式上线,能够支持各种计算任务和应用场景;高通量纳米激光直写技术与装备,将激光直写光刻的精度提升至20至50纳米尺度;自主研发国内首颗FeFET阵列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目前国内唯一支持存储与存算功能的铁电晶体管阵列芯片……自2017年9月6日挂牌成立以来,这家以浙江母亲河“之江”命名的省级实验室,犹如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定盘之星”,立足浙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超常规”速度让一批高科技硕果快速落地。

以北斗七星中最亮的“天枢”命名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由之江实验室牵头打造,是一个从芯片硬件到操作系统,再到数据库和编译都非常复杂的系统。作为之江实验室第一批项目,天枢邀请潘云鹤院士坐镇,迅速组建起100多人的本土团队,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总体框架构建和核心代码开发。目前,平台已面向学术界、产业界全面开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自主可控夯实基础。

由之江实验室牵头研发的“神威量子模拟器”,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提出近似最优的张量网络并行切分和收缩方法及混合精度算法,提供每秒4.4百亿亿次的持续计算性能。这项研究勇夺2021年超算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是实验室探索智能计算“之江应用”的生动案例。

“能够如此快速地产出新成果,正是得益于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浙江路径。‘政府+高校+企业’共建一座实验室,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了‘1+1+1>3’的效果。”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

与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赋能地方经济增长和企业转型升级;与新型企业建立合作,利用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和技术赋能,加快行业关键技术突破;以拨投联动机制与初创企业合作,助力创业团队克服早期研发风险、提高项目成功概率。之江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路径,可以总结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外合作机制、拨投联动机制、全员共享机制以及收益分配机制。

“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有效摒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功利性,确保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始终紧跟国家目标不放松;与高校深度融合,可以充分依托其在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推动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始终走在科学前沿。”朱世强介绍,“实验室设计了全过程介入、专业化分工的成果转化机制,旨在缩短技术成果转化链条,畅通成熟技术的产业化渠道。”

截至目前,之江实验室获批承担了1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300余件,已获得授权近550件。而从事这些项目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他们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奋勇向前,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之江力量”。

为了服务好之江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的建设运营,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就地转移转化,余杭区也以“超常规、全要素、一体化”的决心、信心和诚心交出了一份答卷。在人才引育上,实施人才新政“黄金20条”,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400余名,人才总量突破35万名,新增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全市第一;在壮大高水平创新主体上,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公共技术平台1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高端企业研发机构超过370家;在支持成果产出上,出台产业新政“黄金68条”,累计兑现各类科技创新惠企资金90.96亿元,总量全市第一;在保障成果落地上,加快构建“实验室 -孵化器 - 加速器 - 专业化园区”产业孵化链条,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数量全省第一。

余杭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全域创新策源地模式入选全省首批融入新发展格局最佳实践案例。凭借着全国“双创周”举办地、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地等优势,余杭正在加快建设创新策源地、打造人才蓄水池、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将逐步崛起成为省市科技大市场的核心枢纽。

西湖:加速演变的智慧

用自己身上的一小管血,就可以治疗痛风?看起来似乎是无稽之谈,但这个大胆想象已经从认真求证进入到成果落地的阶段。通过定向改造红细胞,使其携带药物用于治疗各类重大疾病,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陆续开发了针对癌症、传染病、痛风、罕见病、自身免疫及代谢等重大疾病的多种创新治疗产品。

关键的核心技术,来自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晓飞博士实验室。从美国回国后,高晓飞加盟西湖大学从事研究,并创立了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个红细胞治疗技术平台,也是西湖大学第一个自主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落地项目。如今,公司已完成约4亿元人民币融资,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带着西湖大学“标签”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非一枝独秀。第六届万物生长大会发布的“2022杭州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榜单”中,三家带着西湖大学“标签”的公司——除了西湖生物医药以外,还有西湖欧米和西湖未来智造,分别登陆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板块。西湖欧米专注于“AI+蛋白质组学”,技术源自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实验室;西湖未来智造是一家全球量产级通用电子增材制造公司,技术源自西湖大学工学院周南嘉实验室。

2018年2月14日正式获批设立的西湖大学,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迅速有了成果产出,并逐渐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科技成果转化的“密码”和新动能,藏在西湖区与西湖大学的双边联动里。

2020年1月和2022年8月,西湖区与西湖大学两次签订《区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聚力打造“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西湖区挂牌成立杭州云谷发展中心(西湖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区校合作服务中心,与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处“点对点”对接、“一对一”服务,推动西湖大学前沿科学技术与西湖特色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命科学产业研究院、西湖大学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湖基因编辑中心等创新载体。

为帮助解决成果转化项目初创期价值受低估、融资渠道窄的难题,西湖区对西湖大学落地转化项目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科创直投基金等撬动引导作用。区政府联合西湖大学组建30亿元的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出资2亿元支持基金在2021年完成首期5亿元募集,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期募集。

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得好不好,产业赋能平台是否有效衔接了基础研究与产业,由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说了算。高晓飞说:“西湖生物医药生于西湖、长于西湖,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西湖区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环境,得益于西湖区的政策及人才等优质资源。”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深情地表示,西湖大学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西湖区的呵护与帮助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从“0”到“1”落地转化,从“1”到“100”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杭州与西湖大学构建双螺旋架构服务体系,通过全域资源整合、集成产业赋能、金融投资等多渠道多维度举措,全力构建多边合作共赢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的智慧正在加速演变中。

萧山:深度融合的链条

三年间,钱塘江畔成长起了一个由6位院士和600多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庞大智库机构: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院士创新团队、企业联合实验室、北大创业园……北大信研院靠着“三驾马车”的校地合作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制造业大区萧山。

2018年,萧山工业投资在连续几年零增长后出现了负增长。传统制造业,亟需一场全面的、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化转型。北大信研院,成为了这场产业变革的重要军师。为了帮助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北大信研院与大胜达、杭萧钢构、钱江电气、杰牌传动等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摸索出了一套“联合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将“甲乙方关系”成功转化为“一家人关系”,使研究院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机结合。

更大的产学研转化田地在杭州北大创业园。自2019年运营以来,杭州北大创业园累计引进企业70余家,企业创始人硕士以上学历31人,博士以上学历17 人,截至2022年,在孵企业总产值约3.2亿元,已成为萧山高质量创业项目的集聚地。创业园探索打造了“市场化基金+项目配套+研究院配套”的资本引才孵化组合拳,不仅为信研院的科研项目提供了转化园地,还成为了北大校友创业的热土,至今,已有18家校友企业入园创业。

为了加速产业发展,近年来萧山区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引进高精尖人才与团队,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给予每个平台“一事一议”支持,先后落地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等 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全省第10个省实验室——湘湖实验室;构建“创新发展 21条”新政体系,实施“5213”引才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计划,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与人才保障;以“揭榜挂帅”机制,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互联网 +”四大领域,向企业公开征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举办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万物生长大会、投融资对接会、揭榜挂帅接洽会、国际人才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022年11月30日,在杭州市科技创新大会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会上,萧山区荣获2019-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先进单位,而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国际科创中心、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被列为全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中心任务,是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最好形式。在向前探路的摸索中,萧山区以成果供给为源头打好创新策源攻坚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响产业攻坚主动战,以创新服务为牵引打赢生态营造持久战,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生态提升化,立创科技新高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技局

原文链接:https://kj.hangzhou.gov.cn/art/2023/3/20/art_1228922127_58925321.html

高铁让地理距离不再遥远,朝发便可夕至;智能手机让人际联系更为便捷,天涯不过咫尺……不断更迭的科技,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正为我们的生活,以及观察世界的方式,提供着极大的便利和可能性。锚定“两个先行”,突出创新制胜,杭州在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征途中,零光片羽令人振奋和惊喜,未来更加可期。

余杭:“之江”的“黑科技”魔力

“一颗实验室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始终为中国的创新发展而跳动。”2022年6月,新华社《半月谈》刊发文章这样形容之江实验室5年的成长。

“之江瑶光”OS智能计算操作系统正式上线,能够支持各种计算任务和应用场景;高通量纳米激光直写技术与装备,将激光直写光刻的精度提升至20至50纳米尺度;自主研发国内首颗FeFET阵列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目前国内唯一支持存储与存算功能的铁电晶体管阵列芯片……自2017年9月6日挂牌成立以来,这家以浙江母亲河“之江”命名的省级实验室,犹如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定盘之星”,立足浙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超常规”速度让一批高科技硕果快速落地。

以北斗七星中最亮的“天枢”命名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由之江实验室牵头打造,是一个从芯片硬件到操作系统,再到数据库和编译都非常复杂的系统。作为之江实验室第一批项目,天枢邀请潘云鹤院士坐镇,迅速组建起100多人的本土团队,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总体框架构建和核心代码开发。目前,平台已面向学术界、产业界全面开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自主可控夯实基础。

由之江实验室牵头研发的“神威量子模拟器”,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提出近似最优的张量网络并行切分和收缩方法及混合精度算法,提供每秒4.4百亿亿次的持续计算性能。这项研究勇夺2021年超算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是实验室探索智能计算“之江应用”的生动案例。

“能够如此快速地产出新成果,正是得益于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浙江路径。‘政府+高校+企业’共建一座实验室,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了‘1+1+1>3’的效果。”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

与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赋能地方经济增长和企业转型升级;与新型企业建立合作,利用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和技术赋能,加快行业关键技术突破;以拨投联动机制与初创企业合作,助力创业团队克服早期研发风险、提高项目成功概率。之江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路径,可以总结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外合作机制、拨投联动机制、全员共享机制以及收益分配机制。

“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有效摒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功利性,确保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始终紧跟国家目标不放松;与高校深度融合,可以充分依托其在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推动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始终走在科学前沿。”朱世强介绍,“实验室设计了全过程介入、专业化分工的成果转化机制,旨在缩短技术成果转化链条,畅通成熟技术的产业化渠道。”

截至目前,之江实验室获批承担了1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300余件,已获得授权近550件。而从事这些项目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他们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奋勇向前,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之江力量”。

为了服务好之江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的建设运营,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就地转移转化,余杭区也以“超常规、全要素、一体化”的决心、信心和诚心交出了一份答卷。在人才引育上,实施人才新政“黄金20条”,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400余名,人才总量突破35万名,新增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全市第一;在壮大高水平创新主体上,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公共技术平台1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高端企业研发机构超过370家;在支持成果产出上,出台产业新政“黄金68条”,累计兑现各类科技创新惠企资金90.96亿元,总量全市第一;在保障成果落地上,加快构建“实验室 -孵化器 - 加速器 - 专业化园区”产业孵化链条,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数量全省第一。

余杭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全域创新策源地模式入选全省首批融入新发展格局最佳实践案例。凭借着全国“双创周”举办地、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地等优势,余杭正在加快建设创新策源地、打造人才蓄水池、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将逐步崛起成为省市科技大市场的核心枢纽。

西湖:加速演变的智慧

用自己身上的一小管血,就可以治疗痛风?看起来似乎是无稽之谈,但这个大胆想象已经从认真求证进入到成果落地的阶段。通过定向改造红细胞,使其携带药物用于治疗各类重大疾病,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陆续开发了针对癌症、传染病、痛风、罕见病、自身免疫及代谢等重大疾病的多种创新治疗产品。

关键的核心技术,来自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晓飞博士实验室。从美国回国后,高晓飞加盟西湖大学从事研究,并创立了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个红细胞治疗技术平台,也是西湖大学第一个自主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落地项目。如今,公司已完成约4亿元人民币融资,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带着西湖大学“标签”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非一枝独秀。第六届万物生长大会发布的“2022杭州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榜单”中,三家带着西湖大学“标签”的公司——除了西湖生物医药以外,还有西湖欧米和西湖未来智造,分别登陆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板块。西湖欧米专注于“AI+蛋白质组学”,技术源自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实验室;西湖未来智造是一家全球量产级通用电子增材制造公司,技术源自西湖大学工学院周南嘉实验室。

2018年2月14日正式获批设立的西湖大学,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迅速有了成果产出,并逐渐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科技成果转化的“密码”和新动能,藏在西湖区与西湖大学的双边联动里。

2020年1月和2022年8月,西湖区与西湖大学两次签订《区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聚力打造“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西湖区挂牌成立杭州云谷发展中心(西湖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区校合作服务中心,与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处“点对点”对接、“一对一”服务,推动西湖大学前沿科学技术与西湖特色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命科学产业研究院、西湖大学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湖基因编辑中心等创新载体。

为帮助解决成果转化项目初创期价值受低估、融资渠道窄的难题,西湖区对西湖大学落地转化项目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科创直投基金等撬动引导作用。区政府联合西湖大学组建30亿元的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出资2亿元支持基金在2021年完成首期5亿元募集,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期募集。

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得好不好,产业赋能平台是否有效衔接了基础研究与产业,由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说了算。高晓飞说:“西湖生物医药生于西湖、长于西湖,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西湖区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环境,得益于西湖区的政策及人才等优质资源。”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深情地表示,西湖大学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西湖区的呵护与帮助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从“0”到“1”落地转化,从“1”到“100”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杭州与西湖大学构建双螺旋架构服务体系,通过全域资源整合、集成产业赋能、金融投资等多渠道多维度举措,全力构建多边合作共赢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的智慧正在加速演变中。

萧山:深度融合的链条

三年间,钱塘江畔成长起了一个由6位院士和600多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庞大智库机构: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院士创新团队、企业联合实验室、北大创业园……北大信研院靠着“三驾马车”的校地合作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制造业大区萧山。

2018年,萧山工业投资在连续几年零增长后出现了负增长。传统制造业,亟需一场全面的、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化转型。北大信研院,成为了这场产业变革的重要军师。为了帮助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北大信研院与大胜达、杭萧钢构、钱江电气、杰牌传动等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摸索出了一套“联合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将“甲乙方关系”成功转化为“一家人关系”,使研究院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机结合。

更大的产学研转化田地在杭州北大创业园。自2019年运营以来,杭州北大创业园累计引进企业70余家,企业创始人硕士以上学历31人,博士以上学历17 人,截至2022年,在孵企业总产值约3.2亿元,已成为萧山高质量创业项目的集聚地。创业园探索打造了“市场化基金+项目配套+研究院配套”的资本引才孵化组合拳,不仅为信研院的科研项目提供了转化园地,还成为了北大校友创业的热土,至今,已有18家校友企业入园创业。

为了加速产业发展,近年来萧山区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引进高精尖人才与团队,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给予每个平台“一事一议”支持,先后落地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等 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全省第10个省实验室——湘湖实验室;构建“创新发展 21条”新政体系,实施“5213”引才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计划,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与人才保障;以“揭榜挂帅”机制,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互联网 +”四大领域,向企业公开征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举办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万物生长大会、投融资对接会、揭榜挂帅接洽会、国际人才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022年11月30日,在杭州市科技创新大会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会上,萧山区荣获2019-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先进单位,而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国际科创中心、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被列为全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中心任务,是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最好形式。在向前探路的摸索中,萧山区以成果供给为源头打好创新策源攻坚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响产业攻坚主动战,以创新服务为牵引打赢生态营造持久战,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生态提升化,立创科技新高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技局

原文链接:https://kj.hangzhou.gov.cn/art/2023/3/20/art_1228922127_58925321.html

问询(中文)

公众号